1945年2月,在苏军已经对柏林形成威胁的情况下,德军统帅部意图依靠波美拉尼亚的“维斯瓦”集团军部分兵力,利用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之间的缺口,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实施突击,粉碎第1方面军右翼,进而固守东波美拉尼亚,稳固柏林东部态势。这次行动虽然最终失败,但也为第三帝国成功续命两个月。
战役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5年1月),苏军在取得“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胜利后,已经进抵奥得河,并在河西岸夺取了一些登陆场,初步完成了渡河作战准备。
然而1945年2月初,苏联红军在向柏林方向推进过程中,在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之间却形成了一个100多公里宽的缺口。这让德军统帅部看到了反击的进攻,他们迅速制定了以“维斯瓦”集团军群突击并粉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部队,固守东波美拉尼亚,从而稳定柏林东部态势的决定。
当时德军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在波美拉尼亚的部队以希姆莱为统率,仍然保留着第2、第11集团军共22个师,下辖4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5个旅,8个战斗群,5个要塞守备部队。如果发动进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遭受重创,且对第2方面军直接造成威胁。
这种情况下,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从正在进行的东普鲁士战役中抽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从而摧毁德军的东波美拉尼亚集团。
郑雅君的研究方向是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之前就关注黄灯的非虚构写作。读完《去家访》后她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谈了自己的感想。
第一阶段,德军防守顽强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从东普鲁士战役抽身后,其中央和左翼军队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在2月10日从布龙贝格(比得哥什)以北维斯瓦河各登陆场向斯德丁总方向发起进攻。德军则利用泥泞的土地和森林湖泊等客观条件,依托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展开激烈抵抗。
2月19日,经过激战之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最终在部分地区向前推进了70公里,但却随即被阻挡在了格涅夫与切尔斯克,霍伊尼采、拉采布尔(奥科内克)一线。
此后,德军6个师在施塔尔加德以南实施反突击,将第47集团军压退8—12公里,并攻占皮里茨(佩日采)、巴恩(班格)两市。
苏联最高统帅部眼看只靠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实力,想要消灭德军东波美拉尼亚集团有些困难,于是命令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与波兰第1集团军予以支援作战。
第二阶段,德军战败
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作战计划是,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左翼由岑佩尔堡(森普尔诺)以北地域向克斯林(科沙林)方向、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由阿恩斯瓦尔德(霍什奇诺)地域向科尔贝格(科沃布热克)实施两个突击,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分割东波美拉尼亚集团,然后将其各个歼灭。另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空兵、潜艇和鱼雷快艇,破坏德军在波罗的海南部的海上交通,从而配合陆军攻占维斯瓦河口至奥得河口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迅速按照计划完成准备任务,且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形成了必要的优势。例如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得到第19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3军加强后,在主要突击方向宽17公里的地区内,形成了步兵2倍,坦克1倍,炮兵2倍的优势。
2月24日,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突击第2集团军和第65、第49、第70、第19集团军,以及空军第4集团军转入进攻态势。第1方面军则在其右翼建立了由突击第3集团军,第61、第47集团军,以及近卫坦克第1、第2集团军和波兰第1集团军组成的突击集团。
3月1日,苏军发动进攻,在突破防御和粉碎德军顽抗后,于3月5日进抵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按照计划对德军东波美拉尼亚集团形成割裂。进抵沿海之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向东北方向、第1方面军向西北方向分别展开进攻。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则以航空兵、潜艇、鱼雷快艇对被合围于但泽地域的德军集团进行了海上封锁。空军第16、第4集团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波兰混成航空兵第4师则对德军及军事目标实施密集突击。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3月10日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作战任务,德军仅在科尔贝格地域进行顽抗,但最终于3月18日被攻陷。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则顺利向但泽湾推进,经过激烈交战后于3月28日占领格丁尼亚,3月30日占领但泽。
至此,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宣告结束,被封锁于格丁尼亚地域的德军第2集团军残部于4月4日被第19集团军彻底击溃与俘获。被逼至海岸但泽以东地域的德军集团在1945年5月9日投降。
为了消灭德军东波美拉尼亚集团股票配资的合法性,苏联对柏林的进攻被迫推后两个月。此役,德军15个师另5个旅被击溃,6个师另3个旅遭全歼;苏联红军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但泽湾至斯德丁湾地段,解放波兰的波美拉尼亚(波莫瑞)地区,从而保障了柏林方向进攻军队的翼侧安全。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