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 周先生:所有修道做功夫的方法、境界、层次,都在这六字真言里

你的位置:凯丰资本_炒股配资实盘平台_配资炒股股票平台 > 凯丰资本 > 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 周先生:所有修道做功夫的方法、境界、层次,都在这六字真言里
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 周先生:所有修道做功夫的方法、境界、层次,都在这六字真言里
发布日期:2025-04-23 20:56    点击次数:125

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 周先生:所有修道做功夫的方法、境界、层次,都在这六字真言里

修道没有那么神秘,只是领悟大道主旨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奉道而行而已

周先生是我在道观做义工时结识的一位老道长,他很健谈,初次相见时,我以为他跟我一样是来做义工的,因为他和我一样同在资料编辑室工作。

有一次饭后到后山散步,老先生问我:你为何总是跟老监

院唱反调呢?我说老监院高兴我那么做,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他希望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存在。他每一次召集大家喝茶,大家“批判”的对象不都是我吗?其实这也是老监院的特意安排。

老周说:在两湖地区,乃至在全国道学界,老监院的道行都堪称一个“高”,不说他的理论水平,单说他的炼养方法、境界,恐怕都不是同行业所能比的。

但我觉得自己不是修道那块料,因为在我看来,那些被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点化成道的八仙,“文盲”慧能的一夜顿悟,王阳明格竹的豁然开悟,都是出于教化需要的宗教故事。

周老先生说:其实修道没有那么神秘,只是领悟大道主旨,奉道而行而已。不要计较故事的真假,也不要跟“修道”“悟道”这些词汇过不去,它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不要以为那是断世缘、灭人欲,没那回事。打坐念经只是一个简单的程序。

不管是佛家、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化繁为简,一是宣传的需要,二是就“道”而言,的确是可以“妙言至径,大道至简”的。

致虚守静是复归性命本源的唯一途径

你认为道家的修道功夫如何化繁为简呢?

周先生说,其实你是知道的,只不过你心不在“道”,过目即忘而已,从河上公道、成玄英、李约、杜光庭,到王一清、憨山德清、南怀瑾等人,不论是帝王还是高道、高僧,虽然表达不同,但他们都把这一章理解为“修道功夫”,把“虚”“静”理解为“道果”“妙本”。

就是说把“虚”“静”做到极致,便可得“道”。

比如道士王一清,他虽然强调“老子之道,极深研圣人南面之术也”,注重《道德经》中的治国内容,表现出强烈的救世情怀。但他的《道德经释辞》同样认为老子有炼养思想。

他认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致虚极守静笃、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治人事天莫若啬、反者道之动、道常无为等章,言炼养也”。

他把《道德经》16章的内容作为修道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守静”“至虚”即可达到与道同的境界。因此,“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关于修道的“六字真言”。

这“六字真言”与《道德经》的主旨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吧?

周先生说:当然有关系了!《道德经》的思想主旨不正是“清静”、“无为”、“自然”吗?道本清虚,主无为,法自然,就是说大道以“清静”为本,以“无为”为体,以“自然”为用,“清静”是事物的本来状态,背离自然常态,则不能长久。只有复归其本来状态即“归根”,才能长久。

致虚、守静是复归性命本原的唯一途径。

而保持清静状态的方法就是“无为”。“无为”的初衷大概是指权力者顺民意而不扰民,辅民为而不作主,但借用在炼养上,那就是顺理而为,虽有为犹无为也。

这不就回到宗教教义上去了吗?这跟文字游戏有何区别?

周老先生说:非也。为道之“士”不等于坐吃等死,“士”者,知古今、辨然否是也。一个有道之士,必有家国情怀,必有丈夫豪气,必有济世之心,这都是为道者必“为”的,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有功于社会、有功于人,自然而然的尽责而已。

道家修道炼心,这个“心”是社会之心,公德之心,百姓之心。

“自然”才是修道者的至高追求

对于修道来说,清静、无为都是外在表现,自然才是实质。“五千文以自然为道之极至”。因此,“从事于道者,当混心于事物以顺其自然。”

那么,什么才是道家的“自然”?周老先生说:王一清有个说法:“自然者,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其实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它不是谁令其如此,也不是谁能令其不如此。

任何学派、任何方式的修道都离不开“六字真言”

你说的这些似乎跟“六字真言”没有多大关系啊?

周先生说:下面说说我对这“六字真言”的看法。

刚才说了,认同“六字真言”的,不局限于修 行这个特殊的行业,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南先生读完八千余卷的《道藏》后总结说:《道藏》的根本离不开《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这“六字真言”,“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包括佛教以及世界上其他各宗各派、各式各样的修道方式,都无外乎这六个字。

南先生的观点是否太极端?

周先生说,南怀瑾先生这一观点为道佛两家所公认,毋庸置疑。

你看原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所有生命都在生化进程中。但是生化到了尽头呢?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方生方死”,呱呱落地的那一天,就是奔向死亡的开始。

这不是悲观,而是直面生命真相,从生命的两头来看,人生不正是“方生方死”吗?

既然如此,“长生久视”不就全无意义了吗?

周先生说:非也。道家不是光揭示生命的真相,还要解决人类关切的问题。所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通过修道,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就是回头走,走到生命的来处。

芸芸众生的命根在哪里?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这是帛甲本,你是不在乎版本的。对吗?

我说是的,我一直使用的是帛甲本,但不会厚此薄彼,在我看来,除了虚词和异体字的多寡不同之外,其核心思想并没差别。

周先生说:老子说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因为有根才有了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但是人的根在哪呢?老子说就在“虚”里。

“归根”的方法只有一个字:“静”

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静到极点,才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根本。就是说,“清虚”是生命之根。

不动不思就是静了吗?非也。老子说的是“致虚,极也;守静,笃也”,是虚到极致,静到时间凝固。道家还有两个词,专门描绘静到极点的状况,叫“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连“虚空”都不存在了,那才是真静。那才是“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有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才能“没身不殆”

老子说“复命常也,知常明也”。静极的状态也叫复命即生命的原本状态,“复命曰常”,找到生命的根源,才叫作明道。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乱作妄为,必有凶险。

这个“常”并非副词永恒,而是一个名词概念,表达的是生命自然常态。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是对“道果”的论述

“道果”是古代部分到家对修道效果的形象化比喻说明,“知常容……没身不殆”不受行业限制,它对于修者、王者等都具有普适性。

知生命之“常”态才能包容万象,心怀天下;能包容才能公正无私,公正才能成为受推崇的王者。当然修者通常理解为能利济众人的“道者”,不影响本章主旨。

那样的王者才能像天覆一样,如此才能有道,有道之治才能长久,从而终生都没有危险。

你看:老子论来论去,始终不离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上。长生不老,它的重点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